“這個地方治理前,環境臟亂,一下雨滿地都是淤泥,而且臨水邊坡和開采邊坡的土質松散,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,居民都不準小孩去玩?!,F在治理好了,綠水青山,空氣里沒有了粉塵,我們時常會領著孩子們來散散步,這小溪里還有魚了呢。”9月19日,安化縣清塘鋪鎮碧巖溪釩礦周邊居民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。
針對碧巖溪釩礦區存在的問題,安化縣實施風險管控應急處置,及時開展廢渣處置工作和生態封場工作,采取礦洞封堵、廢渣處理、注漿阻燃、覆膜覆土覆綠、和建設污水處理站等措施,對礦區進行全面生態恢復。經過兩年多的治理,現如今走進碧巖溪釩礦生態環境整治項目區,映入眼簾的是干凈平坦的水泥路和郁郁蔥蔥的草木、波光粼粼的溪水。該處已成為當地及周邊群眾的休閑娛樂場所,這是礦山生態地質環境治理惠及于民的喜人成果。
2018年,安化縣楊林石煤礦和赫山區宏安石煤礦污染問題被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》曝光。對此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,將全市22個石煤礦全部納入整治范圍,堅決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生態理念,吹響石煤礦環境恢復治理集結號。
我市先后投入資金5.7億元,實施“一礦一策”整治,對市內22個石煤礦山科學制定整治方案,嚴格按施工方案設計要求完成工程治理。全市累計處理廢水562.4萬立方米、處置廢渣355.5萬立方米,完成掛網噴漿面積24.9萬平方米,復土覆綠面積121.1萬平方米,廢水、廢渣、掛網噴漿和復土覆綠完成率均為100%。九月的礦山治理區,綠草如茵、樹木生長、溪水清澈、青山綿延,奏響了一首歡快的生態恢復進行曲。
在著手礦區生態環境整治的同時,我市對礦山治理的“后半篇文章”也進行了謀篇布局,堅持礦山治理與生態保護、旅游發展、土地復墾等相結合,努力把礦區建成生態、生產、生活相協調的“綠色創新發展區”,宜農則農、宜林則林,大力發展循環經濟,帶動農民增收,使得昔日的“礦業瘡疤”變成老百姓的“金山銀山”。
我市堅持從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兩個方面協同發力、攜手同行,從挖礦、賣礦到養山、造綠,探索出一條礦山環境治理與文旅、種植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,把礦山治理區打造成生態文旅新發地,為益陽發展繪制出一幅彰顯文明淳樸之美、自然生態之美的錦繡畫卷。